首页 品乐之乐:关于作曲家和演绎者的笔记

我们的盼望是从他而来——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体验之旅(前篇)

字体:16+-

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就早已丧胆了。

——诗篇27篇13节

上帝在万物之上,上帝从来没有抛弃我。

——贝多芬写于《庄严弥撒》的总谱,《信经》部分的开头

这篇文章有关贝多芬晚年重要的宗教音乐作品,《D大调庄严弥撒曲》Op.123。我原想不妨先谈创作背景,再介绍作品的各个部分,总之是依照“常规顺序”进行。可是,越多地了解这部作品,就越发现在这一独特的巨著面前,自己实在无法完成“赏析”的文字。最后还是决定写成体验之旅式文章,让我们先思考一下创作《庄严弥撒》时,贝多芬“其乐其人”,然后十分简单地欣赏这部作品。

对我而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槌子键琴”奏鸣曲》、《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0与《大赋格》都是能够震晕听者的音乐,但《庄严弥撒》带来的震撼仍有所不同。我认为从“关系”的角度着眼,这样的不同就会一目了然:室内乐作品的重心是作曲家与自己的关系;《第九交响曲》的重心是作曲家与他人(或者说“世人”)的关系;《庄严弥撒》的重心则是作曲家与上帝的关系。

为了帮助我们明白这样的关系,我在文章起首引了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是《诗篇》中的名句,大卫的诗。大卫虽然是历史上著名的君王,却在一生中历尽坎坷,诗篇27篇13节是他著名的信仰表白:希望不在于自身的能力、势力,而在于坚信上帝的帮助必然来临。后一段文字则清楚地表明,就像《圣经》中的大卫、约伯和保罗那样,经历极大艰难的作曲家也知道自己的盼望在哪里。

《庄严弥撒》与《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的晚期创作已经成为音乐之“深刻性”的象征,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它们是非常深刻的音乐,同时这些作品也存在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的特点。对于还未接受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人,它们是奇特而深刻的;对已经接受这些作品的人来说,它们是亲切而深刻的。总之谈论它们确实很难,听者能够毫不费力地明白,自己涉入了一片抽象的、纯精神性的领域,其中包含了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意境与表现手段;这些作品的形式、内在的法则,以及统一性的安排都在挑战后世音乐学者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