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关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为动态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角度的研究也有不一致之处。Zahra, Sapienza和Davidsson (2006)就指出最近出现的关于动态能力的文献以及动态能力在价值创造中的角色充满着矛盾,重叠的定义以及明显的冲突充斥在学者中间,然而发展和应用动态能力于复杂并且呈现信息爆炸性特征的环境中以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在学者间取得了共识,每个学者都在从事着动态能力的研究。
具体而言,国外很多文献都提到了企业动态能力,如Teece 和 Pisano(1994);Teece、Pisano 和 Shuen(1997);Kathleen(1998);Eisenhardt 和 Martin(2001);Griffith 和 Harvey (2001);Helfat 和 Peteraf(2003);Zahra 和 George(2002);Hui(2005);Zahra 等(2006);Cavusgil 等(2007);Carbonara 和 Caiazza(2008);Chau 和 Witcher(2008);Mark 和 Isabel(2008);Mark 等(2009);等等,分别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流程与惯例、组织学习以及知识管理的角度对动态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国内也有学者从动态能力识别、要素架构、作用机理和形成机制等方面做了相应研究(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2004;李兴旺,2006;贺小刚、李新春和方海鹰,2006)。此外,Ceiger和Kliesch(2005)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了动态能力与运营操作能力的区别,并给出了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使动态能力更好地作用于运营操作能力。
因此,本部分拟对现有企业动态能力的各种研究视角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总结出动态能力理论的综合研究框架,为接下来的大规模样本实证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综合起来,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已有的文献基本存在整合研究视角、流程研究视角、知识演变视角、技术研究视角和学习研究视角五种主要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