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旁的耶稣
大约公元4世纪时,在圣周里就有宣讲《福音书》的内容,因为偏重于讲述耶稣受难的故事,比较戏剧性,即受难曲的雏形。5世纪时,教皇利奥一世规定在棕枝全日(Palm Sunday)演《马太福音》(具体内容为《马太福音》第26章36—75节、第27章1—60节),而在复活节则演《约翰福音》(具体内容为《约翰福音》第18章1—40节、第19章1—42节),到10世纪时《路加福音》(具体内容为《路加福音》第22章39—71节、第23章1—53节)代替了《马太福音》的位置。此外,就是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二上演的《马可福音》(具体内容为第14章32—72节、第15章1—46节)。以上就是《圣经·新约》中4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在基督教早期被运用到受难曲的情况。
受难曲是根据四大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的故事内容谱写而成的音乐作品。受难曲中有角色之分,一般来说耶稣、福音史家、犹大等人都由副主祭来担任。最早期的受难曲是由主祭挑选四大福音书中的某一段相关经文引用,遇到耶稣的话,就用圣咏来演唱。到12世纪时,基本固定由三位神职人员分别来扮演耶稣、福音史家和犹大,而圣咏的曲调也各有不同,这就有了比较强的戏剧性。此外,原来受难曲规定只能使用拉丁语演唱,到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路德派受难曲就改用德语演唱。
四大福音书
马太
受难曲的内容大多出自四大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
《马太福音》(Gospel of Matthew):据说出自圣徒马太,原先是收税官,后来皈依基督教成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马太福音》用希腊语写成,记述的是关于耶稣的生平(包括家谱,很重要)、童年生活以及得道、受难、复活的故事,一共28章1168节,而关于耶稣受难的篇章,集中在第26章和第27章。在四大福音书里,《马太福音》是最重要的一部,因为在行文中大约70多次引用过《圣经·旧约》,被认为是“圣经的证据”而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