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故宅内的卧室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生于图灵根的艾森纳赫,他的家族[1]是当地著名的音乐世家,在图灵根生活的人数众多的家族成员中有管风琴家、作曲家、音乐指导、合唱指挥,等等,都是些受人尊敬的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无疑是这一大群巴赫中最杰出的一位。
早年巴赫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从小失去父母,哥哥约翰·克里斯托弗把他带大,并传授音乐知识给他。15岁时,少年巴赫来到吕纳堡参加了当地的唱诗班,在那里他从附近小村彻尔的几个外国人那里初次接触到法国音乐,他马上被这些与德国音乐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吸引,不久他到汉堡听约翰·亚当·赖因肯[2]演奏管风琴,或许就是从那时起巴赫对这种庞大的乐器开始感兴趣,并由此苦练演奏技术。1703年巴赫来到魏玛担任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手,他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的是有朝一日成为魏玛宫廷的乐长,结果没有成功,九年后他离开魏玛。
1717年巴赫被任命为科腾宫廷乐长,此后数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赫的科腾时期。1722年巴赫提出申请担任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合唱指导,未被选中,气愤之余巴赫在圣托马斯大教堂指挥《约翰受难曲》演出,以表示自己完全有能力担任该职务,于是1723年被任命该职位,此后巴赫一直在莱比锡生活,直至去世,他的大部分杰出作品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巴赫在莱比锡的工作勤勤恳恳、本分而忠实,得到了市民与教会的赞誉,但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位常常见面胖胖的、和蔼的管风琴师、合唱指挥有什么惊人出众之处,1750年7月28日,双目失明的巴赫在莱比锡安详地去世。
巴赫一生的创作道路异常平淡,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令人回肠**气的故事,他不喜欢旅行,不喜欢写信、写日记,也不肯卷入宫廷的是是非非,要不是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养活一大家子人他才不会到处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城市或者宫廷之间穿梭。而每一个相对安定的阶段都是巴赫创作的丰收时期,在科腾、莱比锡他都有大量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