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乐欣赏十八讲

第十六讲 受难曲Ⅲ:19、20世纪

字体:16+-

19世纪中叶之后,欧洲创作受难曲的风气渐渐衰弱,即便是新教国家的创作也在减少,原因恐怕在于受难曲说教的意义比较大,容易篇幅过大,造成演出困难,而且,巴赫等人的经典作品树立的巅峰难以逾越。

进入20世纪,真正意义上的受难曲创作已经很少,许多作曲家只是假托受难曲的标题来表达自己的音乐理念(真正意义上的讲述受难故事的宗教清唱剧也已经很少)。在有限的几部名作中,以瑞士作曲家马丁的《各各它》比较为人所知。弗兰克·马丁,1890年9月15日生于瑞士西部名城日内瓦。他的游学经历很广,先后在日内瓦、苏黎世、罗马、巴黎,此后他一度与雅克-达尔克罗兹合作,推广后者发明的独特的节奏教学法。在1946年退休之前,马丁完成了相当数量的创作,他的一些管弦乐作品使他跻身于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行列。马丁的作品自然、纯朴,没有人工矫饰的痕迹,他崇尚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浪漫主义,在生活中寻求真谛,他的音乐风格细腻、优美,有人比喻他的管弦乐织体如同水晶般剔透。

《忏悔录》的作者奥古斯都

1945年与1949年马丁先后完成了两部非常重要的合唱作品,《和平时世》(In Terra Pax)与《各各它》(Golgotha)。就在完成《和平时世》后不久,马丁便开始着手创作下一部作品,这件工作大约花去了作曲家三年的时间,他1945年在日内瓦动手作曲,直到1948年6月才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定稿,1949年4月29日《各各它》在日内瓦首演,仍然由瑞士法语区管弦乐团伴奏。

《各各它》全曲演出大约需要85分钟,分为两个部分,合唱团则被细分为八个声部,独唱角色包括女高音、女低音、男中音和男低音,这符合马丁早期作品的一贯编制。《各各它》的脚本由作曲家亲自从《圣经》相关章节以及圣奥古斯丁[1]的言论中选择,中心命题就是Passion——受难,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基督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