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圣乐欣赏十八讲

第三讲 弥撒Ⅰ:缘起、结构,从马肖到巴赫

字体:16+-

对于生活在2000年前的人来说,关于许多事物的看法要比我们今天的人极端得多,他们感知到的痛苦、欢乐、生存、死亡都要深刻得多,每一件事都会因为宿命的理由而变得庄重,从出生到每日的行止都伴随着一整套完整的仪式。当时的一场感冒就能夺走半个城市居民的性命,因此人们更加追求极乐世界的地位与现世的荣华富贵,面对命运的多舛,宗教成为众人共同的寄托,那真正是一个宗教至上的时代。1412年,为了替国王祈求胜利,巴黎市民天天游行,从5月一直持续到7月,每天的仪式都在变化,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一律冒雨赤足而行,人们涌向教堂,虔诚地向上帝祈祷。

伴随着持久的宗教热情,人们对教会仪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那些重要的场合,庄严的音乐往往会起到特殊的教化作用,这种对宗教音乐的需求从公元第1个世纪开始,至今已逾2000年,生生不息。我们常常说基督教文化是欧洲近代文明的摇篮,而在培育欧洲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教会仪式音乐确实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然而令人称奇的是,仪式性的宗教音乐,并不因为其严格的条规束缚而丧失生动性,事实上,那些旋律所表现出来的美,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宗教内涵。

弥撒的缘起

一幅16世纪绘画表现的最后晚餐场景

弥撒仪式是基督教最常见的崇拜仪式之一,其本意是以不流血方式重复进行耶稣在十字架上对圣父的祭献,同时也在于纪念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奠定的圣餐仪式(Eucharist)。我们知道,罗马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是日课和弥撒,前者是修道院中每天必须进行的祷告仪式。日课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有黎明祷、清晨祷、早课、午前课、午课、午后课、晚祷、夜祷,从纯粹音乐的角度看,黎明祷、清晨祷和晚祷是最重要的。弥撒产生的时间比日课晚,但日课却逐渐衰落,原因恐怕与其过于仪式化,缺少音乐衬托有关。在修道院里,弥撒原本是在午前课之后举行,但在星期天,也可以在午课之后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