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和他的《庄严弥撒》
鲁道夫大公
1819年6月,奥地利的鲁道夫大公被选为奥姆茨大主教(今属摩拉维亚),1820年3月20日大公将举行赴任登基大典。鲁道夫大公从15岁起就成了贝多芬的学生,两人的师生情谊非常深,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亦师亦友来概括,以致1808年拿破仑的弟弟聘请贝多芬担任卡塞尔宫廷乐长时,鲁道夫大公联合维也纳几位贵族保证支付老师的年金极力挽留,使贝多芬保持了自由作曲家的身份,没有成为某宫廷的附庸。
作为对大公情谊的回报,贝多芬也题献了许多作品给鲁道夫,超过任何一位朋友,这些作品包括:《第4、5钢琴协奏曲》、《告别奏鸣曲》(即降E大调第26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第29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32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大赋格”》(作品133),这些伟大的礼物之中最令人激动的当然要算是《庄严弥撒》。
至于贝多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创作《庄严弥撒》如今已经没有文献可以考证了,也许是在鲁道夫任命前不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正是因为鲁道夫的任命激发了贝多芬创作一部弥撒曲的念头,这一想法大约在1814年前后便已经形成,1807年他创作了《C大调弥撒》,但不太成功,所以贝多芬准备再写一部更加伟大的弥撒曲。
现在发现了一封贝多芬1819年6月给大公的信,里面有这样的词句:“在殿下庄严的登基大典之日,如能演奏我创作的弥撒曲,当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神一定会激励我为这庄严的一天完成这件谦卑的礼物。”
贝多芬当然是基督徒,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大主教宫廷的乐师,但他家的宗教气氛却并不太浓厚,我们无法想象一位终日酗酒的父亲会以怎样的宗教道德观念来教导自己的儿子。因此,虽然贝多芬信教,却不是一个教条的狂热分子,接受过法国大革命思想洗礼的贝多芬对宗教更多的是采取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听贝多芬的弥撒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同巴赫、布鲁克纳、弗兰克等人的同类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在后面诸位的作品中平静、安宁是占主导地位的,如果也有激烈、热情的表现的话,那也是为了称颂神的无上荣光,但贝多芬却不同,他的弥撒中充满了斗争,如果有平静的话,那也是斗争之后换得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