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安魂曲,顾名思义,是为安慰亡灵而在葬礼上用的。其实,安魂曲也是弥撒曲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拉丁文:Missa pro defunctis)。安魂曲在结构上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保留了弥撒中的一些不可变部分的圣咏,但省略了情绪上比较激昂的《荣耀经》与《信经》,增加了像《震怒之日》等部分。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文本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安魂曲的结构
安魂曲的组成按顺序分别为《进台经》(Introit)、《慈悲经》(Kyrie)、《升阶经》(Gradual)、《继叙咏》(Sequence)、《奉献经》(Offertory)、《圣哉经》(Sanctus)、《降福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圣餐经》(Communion)。此外还有一些可选可不选的段落包括:《至慈耶稣》(Pie Jesu)、《拯救我》(Libera Me)和《在天堂》(In paradisum)等。
安魂曲里的特殊组成部分
安魂弥撒和一般的普通弥撒曲不同的部分主要包括:
1.《升阶经》(Gradual)的原文是拉丁语“台阶”,名称应该是指演唱的地点,领唱者和唱诗班之间轮流咏唱交替圣歌。
2.《继叙咏》就是指《震怒之日》(Dies irae),这里使用的继叙咏这个术语来源古老,可以从中世纪口吃者诺夫特的《音乐手册》等文献中看到,是一种早期基督教礼拜仪式中的插入段,起先是没有唱词的,后来填上了经文,原先也多是不押韵的散文,后来也使用韵文。像安魂曲中的《震怒之日》或者《圣灵降临》(Veni Sancte Spiritus)、《赞美锡安》(Lauda sion)、《赞美逾越牺牲者》(Victimae paschali laudes)等,原先都属于继叙咏的一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