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利的本义
利字是刀与禾的结合,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的收获。收获的生产品就是物质的利。后来推而广之,把所有对人有好处的物质的与精神的东西都称作利。义字就比较复杂,繁体字作“义”,上羊下我。中国古代把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与羊联系起来,如美、善、养、羡等都带着“羊”。我,据考证,是一种兵器,作为第一人称,是后来的事。有人猜想,是人拿着兵器守卫着羊群,就是义。这种猜想有一定道理,但没有旁证材料。儒家讲:“义者,宜也。”据考证,“宜”是切肉的意思。义与切肉有什么关系呢?《庄子·大宗师》:“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庄子讲的这些是反话,由此可见,在当时人看来,“齑万物”是义。齑是细切、粉碎的意思。《周礼·天官》郑玄注:“细切为齑”。细切羊肉,是为了更合理地分配。合理分配,就是义。这种说法,还可以举孔子、孟子的话作为旁证。孔子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见到利益,首先要想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可以取。孟子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不是你的,你拿走,就是不义。贪污受贿得来的钱财,就是不义之财。推而广之,所有利益,一切好处,都应该有合理的分配,这是义的原则。如果多吃多占,或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那都是不义。利是利益,最初是生产品,引伸为一切好处,包括名誉、地位、权势。义是合理分配,引伸为一切合理、公正的观念与行为。二者是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先秦时代,就有义利统一的思想。如晋国大夫里克说:“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国语·晋语二》)利是由义支撑着,没有义,利就立不起来。晋国另一个大夫丕郑说:“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一》)义不但支撑利,而且还会生出利来。利是为了丰富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孔子认为义非常重要,是政治的重要内容。他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义者,宜也。宜就是合理、合适的意思。这样,孔子的话就可理解为:礼制就是为了处理事情能够合理,处理合理,能调动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创造更多的利。有充足的利,可以使人民安定生活。这是政治的大节。可见,义利之辨是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义,应该是所有政治家都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