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政以德
1.1 “大德”与“小惠”
过去,常有人说儒家用小恩小惠来拉拢百姓。实际上,儒家虽然讲过对人民要施以恩惠,但并不是讲小恩小惠。例如,《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何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还难以做到。这里讲的是“民”、“众”。对于民众能够博施,就是大德,不是小惠。孔子讲的“德治”,孟子讲的“仁政”,都是属于大德的范围。
《孟子·离娄下》载:“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子产任郑国相,主持郑国政务。溱、洧是郑国内的两条河,由于没有桥梁,人们不能过河。子产用自己的马车放在河中,让人们过河。孟子认为这种做法只能叫做“惠”,即给一些人带来好处,还不能说真正知道“为政”。孟子的“政”就是他所说的“仁政”。周朝规定每岁十一月修筑小桥,十二月修大桥(周历比夏历早两个月,周历十二月即夏历十月,这是农忙以后的时间)。发动并组织农民修筑桥梁,解决群众的过河问题。这件事做好了,人民就没有发愁过河的。所有群众过河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不必用自己的马车放在河里当桥用。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做好,全国有许多河流,国相有那么多马车吗?可见国相的马车所能解决的问题就非常有限。马车是当政者的工作需要,是为了减少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如果马车放在河里当桥用,影响了国相的用车,会影响政务。当政者只要做好政务,出门时,要求路上行人回避,也是可以的。这样虽然给一般行人带来一些不便,却可以减少国相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孟子认为这也是需要的。哪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方便呢?那样的话,你的时间就不够用了。国相做不好政务,将会使百姓遭到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