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民为本
人民在社会历史上是一种什么角色,它与天神、上帝是一种什么关系?在中国商代以前的统治者认为天神、上帝是在统治者之上,而人民在统治者之下。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统治的新统治者才提出人民与天神紧密联系,是一样重要的,体现了十分开明的政治态度。这也说明人民在社会上的地位有所提高,作用开始壮大,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以民为本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逐渐产生、形成的。我们下面就分几个阶段简述这个过程。
1.1 民为神主
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新的统治者开始重视民的地位。他们将民与天相联系,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引《泰誓》语)。天看到的,就是人民看到的;天听到的,就是人民听到的。大概有些统治者背着上天,在人民面前作威作福。这些话就是对这些人的警告。他们又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昭公元年引《泰誓》语)人民有什么愿望、要求,天会努力使它得到实现。对于统治者来说,这些事情做得如何,就决定了自己的地位是否巩固。因此,他们又从理论上概括:“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语)德,指使人民得到好处。天没有亲人,它只辅助能给人民带来好处的有德者。他们把民抬到与天并列的崇高地位,说明他们是极端重视人民的作用的。因此,敬天保民成为他们的政治纲领。
春秋时代,敬神与保民作为社会风气同时流行。有的统治者重视神,祭神特别隆重,从人民那里刮来很多财富,准备祭品,作为敬神的物质条件。同时,他们每有大小事都向神请示,非常相信神,凡事都按神的意志办。另外一些思想家把民放在比神还重要的位置上,要求统治者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了,然后再去向神表示敬意和感谢。例如,季梁说,治国之道就是“忠于民而信于神”。忠于民,就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要经常想着如何才对人民有好处,就是“上思利民”。他又说:“夫民,神之主也。”在古代,蜡烛的芯,叫做主。民为神主,大意是说:神的情绪随着人民的意愿而产生变化。人民高兴,神也高兴。人民不高兴,神也会不高兴的。所以,圣王先办完人民的事情,然后才花一点时间去敬神。“民和而神降之福”(《左传》桓公六年),人民安居乐业了,神才会降福,统治者办事才会成功。“民不和,神不享”(《左传》僖公五年),人民生活不好,神就不会享受统治者给它的祭品,当然也不会给他们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