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第一课 天与人

字体:16+-

1.天人之际

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究天人之际,是探讨世界的奥秘以及与人的关系。通古今之变,是研究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寻找其变化规律。前者是从空间角度研究,后者是从时间角度研究。二者结合,就是时空观。在中国古代,时间称为“世”或“宙”,空间称为“界”或“宇”,时空观就是现在所谓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成一家之言,就是说,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或哲学体系。司马迁的《史记》从记述史学看,是创立纪传体的史学巨著;从思想体系来看,也是哲学巨著;从文学角度来看,它还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代哲学家几乎都讲到天,以及天与人的关系。古人认为人头顶上的这块空间,就是天。至于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神灵的天、自然的天与哲理的天。朱谦之认为文化的根本类型,在知识生活上表现为四种:即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他认为:印度文化为宗教文化,中国文化为哲学文化,西洋文化为科学文化。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中国古代的天论分为宗教的天、科学的天与哲学的天。

1.1 宗教的天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界缺乏认识,以为自然物与人一样也是有精神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神。经过一段时间,自然神逐渐融合,形成系统,产生了一个至高神,这就是上帝,后改称天或天命。天命论认为天是最高的神灵,它主宰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天主宰一切,天的命令是不可抗拒的,人只能服从于天命。这是第一次把世界统一于天命。也就是说,世界第一次有了统一性。如果探讨世界的统一性,才是哲学,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形态就是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