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变,要研究的是社会历史的变迁。社会是如何发展的,有什么规律,决定力量是什么。这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很难研究的。中国古人认为研究天人关系和研究古今之变都是最大的和最高的学问。对于社会的存在,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中国先圣认为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社会秩序要靠制度来维护。制订制度要根据人的性情。社会的发展,制度要不断改革,来适应新社会。因此制度的变化不是个人的意愿,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些内容非常丰富,以下只作简单介绍。中华民族是重视历史的民族,有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史学理论,是世界文化瑰宝。
1.食足知礼,先富后教
《管子》一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国颂》)管子就是管仲,是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的相,齐桓公称霸,他出了大力。《管子》不是管子个人所著的书,而是战国时代齐国管子学派的论文汇编,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有些内容保存了管子的语言和思想,大部分的内容只是后学的新发展的思想。《管子》成书于战国时代,到汉代已经很流行,流行以后就不会有新编的内容。因此,《管子》书的内容应该说在汉代就已确定。这一段话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大意是:凡是统治者,务必要按四时节令,做好粮食储备。国家富裕就可以吸引远方的人民来,土地开垦就可以留住人民。仓库粮食充实,百姓丰衣足食,他们就会重视礼节,知道荣辱,社会就会形成文明的风气。这是最早的关于物质基础决定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品质的明确说法。
推崇管子的孔子也认为管理人民要先物质后精神。《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已经很多了,该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古代的教化,包括政治说教、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美学艺术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有他的合理性。一个人温饱没有解决,就没有心思接受教育。要稳定人心,也是要先解决生活基本条件。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根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