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第三课 阴与阳

字体:16+-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它作为哲学思想渗透于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1.阴阳论

阴阳的本义是很简单的:一座山,向南的山坡,明亮、气温高,称为阳;向北的山坡,昏暗、凉爽,称为阴。对于河岸来说,北岸向日为阳,南岸背日为阴。后来,人们就把宇宙间明亮的、活跃的、向上的、温热的、激进的、强壮的、雄的,都归于阳,而把昏暗的、稳定的、向下的、寒凉的、保守的、柔弱的、雌的,都归于阴。从大的方面说,天为阳,地为阴。天上的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地上的火为阳,水为阴。对于生物来说,能够跑动的动物为阳,不能跑动的植物为阴。对于动物来说,天上飞的为阳,水中游的为阴。水生动物,能游动的鱼类,是阴中之阳,不能游动的蚌蛤类,是阴中之阴。阴中又分阴阳,阳中也分阴阳,因此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对于同一类动物来说,公的、雄的为阳,母的、雌的为阴。植物也有阴阳之分,叶片朝上的为阳,朝下的为阴;外皮为阳,内质为阴;长于地面的枝叶为阳,长于地下的根茎为阴。总之,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宇宙一切事物都归于阴阳,非阴即阳。

要具体地判定什么属阴,什么属阳,还要作具体的深入的研究。因为阴阳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事物,相对于某一事物为阴,相对于另一事物则为阳。同属于阴的事物,能够互相感应,例如月是太阴,也可以说是阴的祖宗。它对于水会产生感应,这就是月对海潮的引导作用,对水生动物,对妇女,都会感应,所谓“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吕氏春秋·精通》)。《淮南鸿烈》也有类似说法。如说:“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螺)(蚌)膲。”“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天文训》)妇女的月经也是随月变化的。过去,阴阳论更多的是用于算命和看风水,基本上属于迷信范围。现在看来,中国古代医学对于人体的阴阳研究还很有价值,因此要特别提出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