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陈士争 终于可以把史诗说出来了(1999)

字体:16+-

陈士争坐在桌后,看来有点像一位军队司令而不太像一位戏剧导演。他聚精会神地盯着他的每一个部下;他的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就像指挥几个战场的统领一样。他控制的不单是舞台上看得见的一切,更包括左右两侧,因为两侧都是无遮蔽的,观众们可以看个通透。陈士争的桌上摆满了东西,有点像一个堆积起来的地堡,上面有翻开着的剧本、乐谱,更有叠着的报纸、没吃完的糕饼和喝了一半、已经变凉的绿茶。有时候,排练中的旋律突然被电话铃声打断:陈士争的手机响了。这正是带领军团的导演与林肯中心大本营的唯一联系。

这个军事比喻可能与麻省郊区雅各之枕(Jacob’s Pillow)这个美丽的排练场地不协调。但是,一年以前,这个军事比喻则特别恰当。把这位从前曾经是戏曲演员执导的、历时20个小时的《牡丹亭》大制作带到国际舞台上,实在经历过一番搏斗。

这部具有四百年历史的中国戏曲,将于今年为林肯中心艺术节揭幕。但是,《牡丹亭》本来是去年林肯中心艺术节的压轴戏。直至去年夏天,陈士争已经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上海昆剧院排练。但是,当昆剧院在上海进行一场试演之后,当地的文化局却用了“迷信、愚昧、色情”的字眼来批评这个制作。

经历十天的紧张拉锯,陈士争与艺术节总监内杰尔·勒顿(Nigel Redden)跟上海文化局的马博敏多次谈判,希望可以挽救这个局面。最后,陈士争与勒顿得到了一个折中方案:林肯中心耗资高达50万美元的布景与服装,可以离开中国,但是昆剧院的53位演员却不可以启程。对去年已经买了票渴望一看昆剧的观众们来讲,观戏计划落空,但是对勒顿来讲,《牡丹亭》的未来还有一线希望。

陈士争为了这个大制作,多年来花了不少心血,随后又遇上是否可以演出的争议,所以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把心情与体力调节一下。过了这一段冷静期,导演又开始筹备工作——把这个耗资接近100万美元的制作,这个一生可能只遇上一次的戏剧经验,在美国由零开始重新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