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中国戏曲,西方手法(2003)

字体:16+-

演员珍妮·巴孔(Jenny Bacon)在空空的排练场里,手执一条长长的围巾。其实围巾代表一幅长轴。“父亲,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她面对由大卫·帕特利克·凯利(David Patrick Kelly)饰演、心存报复的大将军问道。观看排练的人都知道,这一刻对戏剧情节的发展,很是重要。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巴孔饰演的角色,终于明白,过去一个小时所经历的暴力厮杀的前因后果。但是,在排练的这一刻,巴孔最感到困惑的,就是这一条围巾。

“不,应该是这样”,陈士争说,他踏进排练场的舞台。因为从前是职业戏曲演员,陈士争现在亲自示范,说这一句台词与相关的动作,应该如何巧妙地配合起来,好让对比清楚呈现。说的台词可能是英语的,但是动作则纯粹是中国戏曲的。

“在中国戏曲传统,每一种情感都有相符的示意动作”,导演趁着演员稍作休息的时候说,“你的心里面要想着动作,从甲点到乙点。动作是躯体的阶段,正如文字富有诗意。只是对于受过自然戏剧训练的演员来讲,的确是一件难事”。

可是,这种训练与演绎手法,是陈士争两部《赵氏孤儿》的基本概念。这两部戏,将于本年度在林肯中心艺术节公演。本周五是英语版的世界首演,而到了下周,同一个故事将以中国传统戏曲方式呈现。

这一段时间,大家极为关注这一套元代的戏曲,使人感到奇怪,因为这个故事,有时候连中国人都忽略了。几年前,西方人认识《牡丹亭》这套昆剧的不算很多。而陈士争导演的,超过19小时的演出,起初是一段令人瞩目的国际文化新闻,后来变成一个蜚声国际的艺术制作。

从很多方面来看,《赵氏孤儿》这个古老的故事所描述的政治争斗、屠杀、复仇,都与《牡丹亭》拉不上关系。《牡丹亭》绝对有史诗般的长度,《赵氏孤儿》的两个版本都只有70分钟长度。《牡丹亭》堂皇的视觉效果令人惊讶;相比之下,这些新作品制作朴素。《牡丹亭》的制作,促使陈士争在西方变成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言人——这个荣誉,不是导演或艺术节当年刻意营造的效果——《赵氏孤儿》让不熟悉中国戏曲的观众可以衡量一下,陈士争处理传统的手法,有多少来自他自己独特的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