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参并无计划到海外深造。“很多人在准备留学的时候,其实没有任何打算”,他说,“他们往往只停留在一处地方。我却宁愿四处走走,参与不同国家的多种活动”。这位23岁的小提琴家,与不少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一样,在过去几年,曾经到访过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过半的西欧国家,参加大师课和巡演。1980年伊萨克·斯特恩在中国举行的教育与文化交流在《乐韵缤纷》(又称《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所呈现的情景,与今天的中国比较,真的有点不可思议。现在,全世界的音乐人都渴望到访中国。
在中国,学音乐的年轻人面对的机会,是他们父母当年无法想象的。每年度为期一个月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为与本地乐团合作而到访的国际级独奏家,还有过去几年越来越频繁的世界级乐团的中国巡演,致使一年之内,平均每周都有一位杰出演奏家来到北京。虽然音乐会的票价不是普通学生——或他们的父母——承担得起的,可是大部分从外地来此的音乐家,都尽量寻找机会,踏进中国几个主要音乐学府的大门。
音乐学生最切身的感觉是近年来“海归”的中国演奏家数目大增,他们愿意回国当老师。“现在的学生,比我年轻时懂得更多”,徐惟聆说。远赴美国留学的徐惟聆离开中国之前,参与斯特恩的大师课(在《乐韵缤纷》也有纪录片段);她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他们也有机会,到处自由旅游,跟我当年的情况,有天壤之别。”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听过这样老生常谈的训话:老一辈当年面对的,可要困难得多。但是,中国的例子却真的引人注目。今天学生们力争上游,要达到的目标或想追求的东西,很有可能是他们祖父母年轻时被关在牢里的理由。说实在的,这些年轻人听老一辈说过许多遍,他们当年亲手抄分谱的故事——经常还是只能靠听力记录下来——现在年轻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寻找任何资料。或者是为了练习莫扎特,把门窗关上锁上——现在,音乐教育在中国地位超然。前辈的记忆,与中国年轻音乐家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好像没有任何共同点。我对着一班弦乐学生提到中国一直以来都有追随一位“师傅”的传统,学生们的回答虽然很有礼貌,但他们觉得我这个问题,令人啼笑皆非,觉得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