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盛宗亮 请给我少点米饭(1997)

字体:16+-

“当年西方音乐在上海,是怎样的?”我向盛宗亮这位作曲家抛出问题。他重复了我的话,微笑答道:“就像这里的中国菜一样——不正宗。啊,在中国要找好的西方音乐,可能比你在这里找较好的中国菜,更加困难。在这里,厨师们起码都来自中国。在中国,音乐师资都很好,但大部分人从来没离开过祖国。他们学的,全是从书本中领悟出来的,可是音乐不是一门科学课。你必定要融入整个文化,成为当中一分子。”

1955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很西化家庭的盛宗亮,从诞生那一刻开始,一只脚踏在东方世界,另一只则踏在西方世界。“**”时期,他曾到青海民族歌舞剧团工作。现任密歇根大学作曲系教授的他,是当代年轻作曲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一向好评如潮,因为盛宗亮把亚洲民族元素与西方传统融在一起的手法,令人信服。

本星期,这两个世界会有更猛烈的碰撞,因为盛氏的新作品《春梦》(Spring Dreams)将举行世界首演。作品是写给马友友与中央民族乐团的,配器就是大提琴独奏,民乐团伴奏。《春梦》是中央民族乐团本月美国巡演的主要曲目(马友友演完世界首演后,由倪海叶继续担任巡演独奏)。作品代表了盛宗亮表达他自己受了多元化影响后的一个新的创作方向。

盛宗亮从当年的“人民公敌”摇身而变为当今文化之星的过程,要从他的年少时代谈起。盛爷爷是一位富有的、受过西方教育的地主,所以小孙儿在20世纪60年代的动**时期,只有两个选择:当农民,或者当音乐人。当年他已经学过几课钢琴,所以他选择了音乐。“我可以告诉你,我当年是青海最棒的钢琴家”,他带着反话的语调说,“说真的,我当年是青海唯一的钢琴手”。

他既然决定只靠演出维持生计,就不得不发愤图强,多接触和多收集整理各地区的民谣。纵使国家当年政策对继承民族传统不利,盛宗亮说他却从来没遇上难题。“没有人反对我的做法,但也没有人鼓励我”,他解释道,“从某一层面来看,民谣的歌词散发着乡村土壤的气息,甚至带有情欲成分。有一些更被皇帝禁唱了几百年。但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些旋律来自人民,所以只要你把歌词稍作改动,比如‘我爱村里的小姑娘’变成‘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