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80年代以后,西方学界出版了一批研究中介媒介的著作,探讨民间艺术如何变成自我表现和社会认同的理论,也探讨这类符号性语言的表演意义,例如,身体运动和表演空间所创造的表演语言的含义,这类象征性语言与民间叙事行为之间的联系,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西方学者的研究转向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各种社会文化中的反霸权文化加强了考察。他们把以往当作视听娱乐看待的民间艺术也纳入研究范畴,发现它们在实际演出中能够传达本民族要求独立的声音,具有展示反抗意识的特殊功能。
从西方现代学术史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积极调整学科意识的结果。西方学者自己又何尝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把对这种民间艺术的研究叫作“表演的突破”,主要著作有:布拉金(John Blacking)的《南非黑人教堂音乐中的政治的和音乐的自由》,席戈尔(Anthony Seeger)的《斗争的音乐》,斯高特(Jeremy.C.Scott)的《支配与反抗的艺术》,卡波(Adrienne Kaepper)的《探戈舞的社会结构》和法耐尔(Brenda Farnell)的《“你知道我的意思吗?”:平原印弟安人的标志语和行为的具体化符号》等[22]。本节阐释他们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中介媒介
中介媒介,是指假设存在一个“说者与听者二元一体化”(speaker-hearer dyad,or SH,or SH dyad)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起到沟通作用的,是各种带有符号意义的词语,可以同时反映语言和社会两个方面,形成带有强制性包围特点的行为语意复合体。这是一个“以沟通为核心”的术语,用它代替以学者为中心的术语,应该更适合于民间艺术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界通常所说的“媒介”一词,是指在一定的距离内,从事书面交流和电化技术交流所使用的手段或工具的名称。按照这个逻辑,开口讲话这种行为就与“媒介”搭不上钩了,因为在开口说话时,说者和听者共处于一个合作理解的环境中,构成了面对面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距离消失,故用媒介来发送和接收消息便是“多此一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