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民俗志(第2版)

第一节 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的建立

字体:16+-

民俗学和人类学有了田野作业,产生了田野理论,便日益显示了自己的重要作用。田野工作所阐释的是被压抑和被忽略的非官方文化,在人类社会史上曾经历了漫长、丰富、充满生命的律动而又寂寞的发展岁月。田野理论开始介绍它们,呼吁提高它们的地位,反对一切书本权威钦定的金科玉律,反对一切文化霸权扣加的统治标准,此举引起广泛的注意。这种工作从田野的角度,将官方文化和非官方文化的位置颠倒过来,大幅度地调整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它还以非官方文化无所不在为前提,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伸展到社会的政治、历史、经济、伦理、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使自己的研究对于改进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起到促进作用。它从崭露头角至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学术观念上颇具挑战性,在社会实践上也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发端是和西方工业社会的殖民史纠缠在一起的,而更早反对殖民史的是民俗学。当然,人类学者不是殖民主义者。在殖民战争前,他们是工业文明社会的成员。在殖民战争中,他们在没有战争硝烟的、异国他乡的前工业文明中生活,通过对不同社会的强烈对比、感受和艰苦的调查研究,开掘了田野作业的内涵。在殖民史结束后,西方工业文明国家的人类学者对早期田野作业成就紧紧地拥抱,也做了深刻有力的批判。这种保持距离的理性和学术独立的定位,塑造了现代田野作业精神,民俗学者是分享这种精神的人。

早期田野作业与现代田野作业的界限在于是否具有田野作业过程模式。它指学者从事田野作业的研究过程和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的样式。任何千差万别的田野作业都有过程模式。早期田野作业者应该是过程模式的最早创造者和实践者,但由于调查点相距分散和从事田野作业的个人化方式,早期田野作业者都像盲人摸象一样抓到各自的一部分,他们还无法归纳出这个模式。他们在自我文化精神的支撑中度过不同文化的社会生活,他们还会有意无意地排斥这个模式,不敢把它当成一种必要的理论承受。他们把这方面的自我感受和自我分析写进了日记里,当作一种私藏品。然而,在他们身后,当他们的日记面世之时,人们却从中看到了这个不约而同经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