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章起,介绍在田野作业中分析所搜集资料的理论与方法。
现代田野作业者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共识:即田野作业不仅仅是搜集资料,而且是一种初期理论建设工作。田野作业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田野工作者每天朝夕晤对他的田野关系,会产生层出不穷的联想;他们每天搜集到程度不等的地方资料,会有种种成功的估计或失败的焦虑;他们每天反省自我形象,力求减少主观臆测对衡量他者文化行为的干扰;他们每天根据所得到的新感觉和新理解调整自己的视角,对一个一个的文化点做尽量深入细致的微观观察,他们还要每天与田野调查地之外的世界建立各种理论联系,以求对微观个案的科学意义和学术史价值做出宏观的比较和论证。所以,田野作业的时间表不只是搜集资料的一览表,它也是资料分析的日程表和广泛理论活动的进度表。在田野调查现场,对资料的搜集工作和理论分析是紧密结合的,至少在田野作业者意识上,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田野关系的魅力和田野资料的活力都呈现于此。
田野工作者对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内容称田野叙述。它是在撰写田野民族志之前的一种非正式表述活动。它以叙事为主,论析为辅。在分析工作中,要求把社会历史背景、搜集资料、信息提供者、田野关系、田野作业者形象、观察视角和相关的书面文献记录等都纳入其内,进行综合思考。它要在反复连续地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反映调查点独特文化内涵的资料系统,提出田野作业者的初步理论意见。
开展田野叙述工作的形式,依条件而定,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早期田野工作者是很少在田野调查地集体讨论资料的。他们在原住民中孤军奋战,缺少学术对手,徒有大量鲜活的感受而无可语人者,只能把内心的独白写进日记里和笔记中,返回学术营垒后再做从容的整理和叙述,马林诺夫斯基和他的第一代学生都是这样。他们甚至赤手空拳地面对陌生的世界,为了降低外界阐释的压力而尽量将自我局内化,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费孝通的前妻王同惠就在大瑶山的田野作业中书写了青山埋忠骨的故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