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就是解决去哪里调查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的田野著作放在做计划前面讲,有的田野著作放在做计划后面讲,本书把它放到计划后面讲。我个人认为,经过研究后下点调查,能够减少盲目性,提高田野工作的效率。
以下介绍其中几种选点方案。
一、原地调查点
在进行田野作业之前,已有一个确切的调查点。如吉尔兹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调查,是因为那里原来就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调查基地。在法国,学者根据国家和地方建筑工程(修桥、建高速公路、盖楼等)的需要,去即将施工的工地,进行历史、地理考古和民俗点的调查,这种选点,开始有半官方的性质,但是否值得深入调查,取决于田野工作者本身。此外,研究生随导师参加指定项目调查,也能事先确定调查点,如刘魁立随苏联民俗学家鲍米兰采娃的调查[3]。
二、回访调查点
选择前人调查的某个点做回访调查。如欧达伟和我对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发起中华平民教育运动试验点的河北定县所做的调查[4]。
三、专题调查点
在去调查前,通过阅读地方文献资料,选择了一个研究专题,大致决定去一个区域。然后在到达该区域后,经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再选择出一两个比较理想的个案点做调查。田野工作者怀利(Laurence Wylie)在确定去他调查点之前使用了这种方法。他首先查阅了一卷宗的政府统计资料,找到了一个“一般”的地区,以后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法国地区行车2500英里,最后才选中了一个村子。现代田野工作者研究了他的著作说:“不管作出这一合理决定的过程如何,怀利承认,影响他最后决定的一个因素,是要找到适合他的家庭居住的房子。”[5]
四、考察确认点
我和法国同行调查华北用水民俗项目的选点,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建立不同的个案点。选点的过程是,先在有古代水利灌渠的陕西泾阳县周围地区划出选点范围,再从这一地区所属的山陕半农半牧耕草退化地区内,选择了山西省洪洞县的村庄作为另一个调查点。经过一年的考察后,把调查点确定为三类,一类是有水渠灌溉系统的县区;一类是有河流灌溉系统的县区;一类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县区。在每个县区的系统中,设立两个村庄为调查点,这样能够针对不同情况、同时比较全面地研究华北民间的用水习惯和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