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继承。建设田野民俗志,可以总结我国民俗学田野作业方面的学术史。广义地说,20世纪以来,在前、后期两个阶段,在我国民俗学的领域里,从事过田野作业的学者,大约有三种人: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们是现代文学、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各个门类的学者,曾热心地搜集民间文学和民俗资料,出版了理论著述,在本学科领域和早期民俗学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开启了双方现代学术活动的先河,北京大学历史学者顾颉刚等赴妙峰山采风的活动,成为现代民俗学田野作业史上一个开端。二是专业民俗学者,他们创办了民俗学会等团体组织、建立了专业学术制度、出版了民俗学书刊、开办了民俗学大学教育,创立了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两门学科,并在中国这个文化大国中,使之跻身于学术之林。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分学者自己下乡搜集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搜集两种形式,在中山大学时期、杭州时期、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包括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时期等,都有大规模的活动,积累了历史经验、科学见解和田野成果。三是外国学者,他们有的属于个人学术旅行,有的是与本地学者合作、有的成立了社会调查组,先后到达了华南、东南、华北和西北等地,进行田野考察,撰写和出版了一些著作。改革开放后,国内开展了多地域的中外联合田野作业,所搜集的资料和研究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田野作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总之,在我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史上,学者纷纭、方面众多、内容复杂,需要进行专门的梳理和总结。建立田野民俗志,可以弥补这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