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民俗志(第2版)

第四部分 田野作业个案选例

字体:16+-

——华北地区田野作业报告:1992—2013年

选例一 河北定县秧歌戏调查

(田野作业时间:1990—1999)

1926年,留美博士晏阳初带领一批知识分子,从北京来到定县,在这里发动了一场中华平民教育运动,持续近10年,被农民称为“洋博士下乡”。他们下去后,要知道不识字的老百姓在想什么,说什么,关心什么,于是发现了当时十分流行的定县秧歌。社会学家李景汉、张世文等负责把这些小戏的唱词搜集、记录下来,还有一位搜集者,就是后来写作了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作曲家定县人张寒晖。1933年,由李景汉和张世文编辑,出版了《定县秧歌选》,书中共收定县秧歌48出[1]。同年,李景汉还出版了另一本书,叫《定县社会概况调查》[2],介绍了定县秧歌所在的定县社会的情况,包括当时民间唱戏敬神的原因与经费、供奉的主神、寺庙的数目、庙会的分布等。这两本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资料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研究它们。

1987年,欧达伟教授首先在美国开始了对《定县秧歌选》的研究。他把它当成中国现代社会下层民众思想史的资料,进行了历史学的考察。到1990年,他一共发表了两篇长文,一篇是《华北民间小戏中的婚姻恋爱观》;另一篇是《河北乡村戏曲中的伦理道德观》[3]。他运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率先在美国历史学者中,以考察中国特定区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史的方法,研究民众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变迁史的影响,取代了以往孤立地研究中国上层政治史和上层历史文献的做法。

自1992年起,欧达伟教授和我开始了学术合作。我们一道踏上了定县的土地,重新调查研究《定县秧歌选》。我们把这本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志资料,从民众观念的角度,而不仅是学者的知识系统,对它再研究。这样一来,我们双方的眼界都打开了。那些原来在书面记录中看不出来的大量的民间“潜台词”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在民俗表演的环境中都显示出来了。我们也一步步地被推上了历史学与民俗学者合作的新舞台,并重新认识到60年前搜集和保留的这部秧歌资料集的宝贵价值。这一时期,离开《定县秧歌选》的出版,已经6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