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民俗志(第2版)

二、从定县秧歌的表演看民间剧场观

字体:16+-

这里所说的秧歌戏表演,指定县秧歌的流传范围、表演者、观众,及他们在观看耳熟能详的乡村演出时,所表现出的与文人学者不同的“演戏”“戏台”和“演出效果”的观念。

看第九类家门内外型。在这类小戏中,家门以内,唱词称“上房”“经堂”等,用以表演正统情节,如守孝、训子、祭祖等。在这里,儒家正统思想与民间观念是交叉的。家门以外,唱词称“上庙(会)”“兰桥”“井台”“小花园”等,用以表演非正统的情节,在这里,最能充分地表达民众思想。如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民间自由恋爱等。此外,那些走亲串友、逛庙会、赶集、看戏等群体民俗活动,也都在家门以外发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秧歌艺人在演出这类故事时,最能即兴发挥,老百姓看到这种戏,也最容易叫好。究其原因,固然与他们熟悉戏曲的内容有关,但决不止这些。因为这些戏,他们不是第一次接触,而是接触了一次又一次还有兴趣。当他们反复地、主动地去接触和呼应这类戏曲时,就说明在他们的剧场观中,占中心位置的,正是他们自己。在他们的观念中,秧歌戏的“戏台”,在露天的戏棚里,还在另一个户外世界中。

就定县秧歌的表演类型看,它们在民间的共享范围,有三个圈。

(一)秧歌戏曲圈

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中国现有民间戏曲317种,华北是这些戏曲分布的高密度区。其中,河北、河南、山东各占二三十种,山西最多,占56种。定县秧歌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它又分为东调秧歌和西调秧歌。东调秧歌流行于定县、唐县、清苑、安国、无极一带。西调秧歌流行于平山县一带,直到山西。两派除了唱腔不同,剧目没有差别,历史上老艺人也互相往来,客串演出。定县秧歌王宋文川还叫得出西调派的四位著名艺人“四红”的名字。我们在平山县见到了“平山红”封广亭的孙子封习龙,还得知秧歌戏曾有民国年间的木刻剧本,50年代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