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民俗志(第2版)

三、定县秧歌的民间传记录资料与现代华北社会的变迁史

字体:16+-

定县,在华北地区的现代社会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地名。红色小说《红旗谱》《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里面的许多群众原型,出自定县。加上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20年代张学良的部队驻扎定县、抗战前晏阳初在定县发动中华平民教育运动,直至1947年定县解放,这里曾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的热土。

在这种环境中,定县的秧歌戏,穿着清朝的服装,扮演唐宗宋祖,念着宝卷的唱词,生存和发展到今天,实在是一个传奇故事。

它的社会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秧歌艺人和观众的生活史资料体现出来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末代皇帝,定县的许多神庙也被拆除,或改建为学校、机关。这是兴盛的秧歌戏,大演女性戏,如最受欢迎的是刘洛福的《老少换》和《怕老婆顶灯》,表现了农民戏不一定轻视女性的特征。

晏阳初来定县后,农民评价他是清官。平民教育会请洋博士熊佛西执笔,改编了秧歌戏《醉鬼》等,从此秧歌艺人不再唱醉酒闹事的戏。

农民回忆说,日本兵不是东西,端着刺刀看戏,其实一句话也听不懂。抗日初期,定县秧歌只演杨家将,不唱妇女家庭的戏,表示老百姓不服从统治。后来,秧歌艺人大贵子投奔了抗日游击队,任洛栓参加了共产党。

他们批评国民党来了收唱秧歌的税,拿不起税就不让唱戏,还说“唱秧歌,坏村子”。那时农民不敢唱私情戏。

他们说,毛主席是青天,他领导中国,穷人都当官。但共产党禁止迷信,秧歌戏里的目连戏自20世纪50年代初停演。

60年代,宋文川被打成全县唯一的不识字的右派。70年代,他借秧歌戏的公堂告状型故事,喝酒壮胆,拦了县委书记的车,唱戏喊冤。唱词出自《龙宝寺降香》:“常言说,好酒能遮人的面,我叫他吃几杯水酒遮面容”。这位书记后来主持了为宋文川平反的工作。这是东路秧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