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作业时间:1992—2000)
一些宗教学著作指出,宋元以来的华北民间宗教活动大都是短命的。在华北社会内部动**的时期,国家政权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还经常与民间宗教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这是华北民间宗教活动出现流浪性、残疾性的开始。这是一种主要以社会政治为背景的民间宗教活动分析[1]。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笼统,并且不一定都是民众的看法。生性活泼的民间宗教,主要不是活在国家政治里,而是活在民众的民俗文化中的。华北社会是一个具有相当长的民俗文化历史的区域群体,在长期的民俗文化传承中,民间宗教应该是由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等更多的因素结合而成的。华北民众对各种政治、文化和宗教意识的吸纳能力是很强的。宋元以后,尤其如此:有些原来声势鼎沸的民间道教、佛教派别,表面上看起来消失了,实际上却被民俗给融合了。
在华北民众的群体实践中,它们被捏合,被“全体性”化、被转化成口头讲唱经卷,几百年来一直在流传。可以说,对华北的民间宗教,从社会政治上看,是不稳定的;但从民俗上看,却是稳定的[2]。
形成这类经卷文艺的最大契机是道家对劝善思想的宣传,华北民间称之为“念善书”[3]。它所提倡的“善人”观念,与农业世俗生活中的天、地信仰相结合,引导人们生成“天、地、人”三界推命的想法,强调人们在贫穷、人口多的日常生活中,追求心态平衡的自我造化,而不是妄信鬼魅惩罚之类的神秘说法。它给每个人以幸福的可能性,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上层阶级也不反对。乃至到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兴起的时候,首先从新政权下解放出来的,就是这种民间的讲唱文艺,其中包括道教文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