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野民俗志(第2版)

五、田野民俗志视角与田野作业

字体:16+-

从逻辑上说,田野民俗志属于民俗学,但从研究上说,也可以倒过来,从田野民俗志的视角看民俗学,好像用儿子的眼睛看母亲一样。从田野民俗志的视角看,民俗学始终是有自己的领地的,即“民俗”。它是人类世世代代、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是民族共同体的血缘标记,是习而不察的传承模式,是一种说话的文化。[1]在古代文明中,它简朴而淳厚,在现代社会,它故旧而趋新,但无论怎样,它养育社会的每一个人,谁对它反感,谁就不属于这个社会。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可以不从事政治、军事等权力活动,但却不能不享用民俗;少数人即便掌握国家权力,也有民俗生活。人是不可以不做民俗人,去从事社会百业的。在生命力上,文字文献和考古文物等会被历史磨成断字残片,民俗却不然,总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和做法。不论在最复杂的社会、还是在最简单的社会,民俗都恒常存在,乃至于人类就是民俗人类。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以来,民俗学诞生,从此人类看民俗犹如照镜子,属于自己看自己一类。同时就像人很难了解自己一样,人又很难了解民俗。民俗学者不外乎此,你不去做田野,民俗就飘浮在空气中;你去做田野,民俗就和你迎头相撞,你却不见得能把它认个明白,而要颇下一番调查研究的功夫,才能明白自己是谁,民俗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说,田野民俗志发现民俗,也发现民俗学者自己。

从田野民俗志的视角,讨论民俗学田野作业,旨在建设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现代理论和方法。“田野作业”(fieldwork)一词,曾指到西方文明以外的不开化社会做实地调查。后来它的工作超越了这个界限,成为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纷纷涉足之地。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现代方法论时期,田野作业随之成为具有广泛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然而,比起其他使用田野调查资料撰写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田野民俗志还没有看到,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民俗学的田野作业就是搜集资料,而搜集方法和内幕,不能为外人道也,所谓田野工作的调查点,也多蒙着蜡染布和丛林亚麻,很难让外人了解内情,更无法验证学者资料的可靠程度,也就很难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理论与方法。一些现代相邻学科批评民俗学田野作业就是搜集资料,虽然有片面的地方,但还是有道理的,特别对旧民族志时期民俗学者搜集民俗的批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