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文学史(下册)

二、象征主义

字体:16+-

作为文学方法,象征就是用简单的感性物象对深奥或抽象意蕴的暗示。而作为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奠基人是波德莱尔。60年代以后,被称为“象征主义三剑客”的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相继登上诗坛,从不同方面发展了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成为象征主义的代表。

保罗·魏尔伦(1844—1896)私生活颓废,但内心充满求索的彷徨和痛苦。他一生发表过16部诗集,第一部《感伤集》(1866),写充满敏感的心灵预感到的不幸和忧伤,艺术上富于音乐的暗示性。这部集子有较明显的波德莱尔的影响。第二部诗集《华宴集》(1869)开始获得独特的个性,其中第一首《月光》是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诗集《无题浪漫曲》(1874)是其创作的高峰,是时他个人生活陷入低谷,诗中回旋着倦怠、凄切、感伤的调子。1881年出版的《智慧集》,充满忏悔情绪和宗教神秘色彩。魏尔伦声称象征主义是诗走向纯艺术——音乐的必然旨归,只有音乐才体现着诗歌的本质。在象征主义诗人中,他的诗作旋律流畅婉转,体现出明朗与朦胧相结合的诗风。

阿尔图尔·兰波(1854—1891)是诗坛怪杰,15岁开始创作,20多岁便告别了诗坛。代表作是长诗《醉舟》(1871),以一条醉船象征人的精神状态,诗中创设了许多神异怪诞的意象。另外,他还写有不少散文诗,诗集《地狱一季》(1873)甚为有名。兰波的诗歌将真实、幻觉、错觉融为一体,画面迷离朦胧。

斯特凡·马拉美(1842—1898)是个苦吟诗人,作品最为艰涩。他毕生追求艺术的完美,但又痛感完美之难寻,这种苦闷心情在早期的《窗子》(1866)、《蔚蓝的天》(1866)等诗中就有所表现。著名长诗有《希罗多德之歌》(1869)和《牧神的午后》(1876)。后者写牧神午睡醒来,辨不清楚梦中见到的山林水泽女神是真是幻,意境迷蒙,含义晦涩。诗人最后一首诗《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性》(未完,1897),干脆打破诗歌的传统排列形式,将词组零乱摆放,留出大片空白,字体大小不一,完全取消标点,意义更加晦暗不明。马拉美是重要的象征主义理论家,提倡所谓“纯诗”。晚年,他在家设坛讲诗,20世纪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保尔·瓦莱里(1871—1945)便是当时其众多入门弟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