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沿着传统的人性关怀与社会批判的方向发展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一生共创作17部小说,26个剧本,还有诸多散文、诗歌和书信集。其代表作《福尔赛世家》,包括三部长篇《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和《出租》(1921)。这部巨著描写了福尔赛家族四代人的变迁,以其细微的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初期西方世界价值观念的变化,描绘出金钱专制与个性自由的矛盾冲突。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与其稍后创作的《现代喜剧》三部曲(1924—1928)、《尾声》三部曲(1931—1933),共同体现了传统史诗型小说在20世纪的新发展。另外,他的戏剧作品主要有《银盒》(1906)、《正义》(1910)等。高尔斯华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善于以优美的文字表达细腻深沉的感受;艺术风格上倾向于和谐平衡的古典美学理想。鉴于其“描述的卓越艺术”,他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与高尔斯华绥同时饮誉文坛的萧伯纳(1856—1950),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青少年时期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参加过“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在戏剧创作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干预现实,讨论社会问题。《鳏夫的房产》(1885—1892)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撕下了“体面的”资产者的面具,揭露其获得财富的肮脏途径。他还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在《人与超人》(1903)等作品中宣扬生命力,把社会改革的希望寄托于“超人”的产生。萧伯纳的力作《巴巴拉少校》(1905)在指出慈善事业不可能消除贫穷的同时,抨击军火商发战争财的不义,又渲染军火工厂的井然秩序和军火商的慷慨捐助,其间不乏对“力量”的赞美,表露出作者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思想上的矛盾与迷惘。1925年,他因其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和“令人激动的讽刺性”,获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