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国粹派不仅有着排满革命共同的政治基础,而且作为一个学术派别,就其主要代表人物而言,又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关系。此种政治上、学术上的双向趋同,使国粹派较之其他政治派别具有更加耐久的维系力。同时,也因是之故,探讨其学术渊源,可使我们对国粹派及其文化思想的理解,多一层历史感。
国粹派共同的学术渊源,就在于他们都承继了清代朴学的绪余。
朴学即汉学,为清学中坚。清初顾炎武开其先河,迄乾嘉间,蔚为大观,渐成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两大学派。吴派尊崇汉学,笃守家法,为学最专,但“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略嫌猵狭;皖派为学最精,“实事求是,不主一家”,被梁启超誉为最能体现清学精神即体现科学与解放精神的理性学派。[1]戴震之后,其弟子异趋,衍成几多学派。其中,扬州学派、浙江学派和岭南学派,更具影响。迨清末,三派的流风余韵,风云际会,复缘国粹派而彰显。
扬州学派 扬州于乾嘉之际,实为吴、皖两派汉学交汇之区。惠栋吴派弟子多来居扬州,若汪中、刘台拱、李惇、贾田祖、江藩等以次兴起。皖派巨擘戴震本人曾久居扬州,其弟子除金坛段玉裁外,也以扬州为盛。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传其形声训诂之学;兴化任大椿传其典章制度之学;江都焦循则扩其义理之学。仪征阮元,友于王氏、任氏、焦氏,复从戴震乡里同学凌廷堪、程瑶田问故,得其师说。吴、皖二派在这里并非互相对立,而是彼此交融。汪中、李惇,刘台拱均为王念孙同里,彼此交善。刘台拱正是在王的影响下,专意说经;而汪中则自谓上承顾炎武、惠栋、戴震一脉相传的余绪,并拟作《六儒颂》。[2]所以,由任大椿诸人开其先河的扬州学派,实兼容吴、皖二派而成长。道、咸间,阮元以古学跻显位,风声所树,扬州经师辈出,一时称盛:“盖乾嘉道咸之朝,扬州经学之盛,自苏常外,东南郡邑,无能与比焉。”[3]不过,刘师培强调,从汪中到其先祖,扬州学派乃得戴震真传,为皖派嫡系。所以他在《戴震传》中说:“故先生之学,惟扬州之儒得其传 ,则发挥光大固吾郡学者之责也。”[4]刘师培的曾祖父刘文淇,早年受经于凌曙,又从阮元问故,与刘宝楠同为扬州学派的后劲,故淮东有“二刘”之目。刘家世传经学,刘文淇与其子毓崧、孙寿曾,均以经学名于道咸同光四朝,并列《国史·儒林传》。刘师培的父亲贵曾,亦以经术发名东南。所以,刘师培少承家学,“未冠即耿思著述,服膺汉学,以绍述先业,昌洋扬州学派自任”。[5]当代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也肯定说:“刘师培出生的年代虽较晚,却是清代扬州学派的殿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