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四、中日国粹派出现的历史机缘之异同

字体: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两国先后都出现了国粹派和国粹思潮,这是耐人寻味的。较比二者的历史机缘,又是全面认识国粹派所必需的。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日两国都陷入了遭受西方侵略的境地,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的共同命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崛起有力地制约着本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显然是两国最鲜明的共相。政教社诸人要求警惕“欧美民族主义的阴险面”和唤起“日本民族对国家独立自主的信念”[1]。近代中国的命运比日本更为悲惨,尤其是刚刚经历过八国联军的浩劫,中国国粹派的民族危机感自然更为强烈。所谓“四夷交侵”,“风雨如磐,鸡鸣不已”,中国国粹派的崛起,首先也是志在为唤起国人民族独立的意识而呐喊。

同时,中日两国输入西方文化,均已历数十年之久,而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醉心欧化”,即全盘否定固有文化的倾向。志贺重昂等人指责政府的“欧化政策”、“毁民亡国”,强调要在尊重日本民族性的基础上,实现东西洋文化融合。无独有偶,中国的国粹派也反对“醉心欧化”。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即批评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2]他们主张,以中国为“主观”,以西方为“客观”,将欧化与国粹融合起来,借此振兴中国文化。中日的国粹派,都执著追求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个性;他们理想化的国粹主张,都反映了各自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

如果说,民族主义的崛起和对东西洋文化的反思,是两国国粹思潮涌起相类的历史机缘;那么,此种历史机缘的歧异性显然多于其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