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一、“性有体用”的自然人性论

字体:16+-

国粹派的人性论是其整个伦理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他们继承了明、清以来进步思想家反对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积极思想成果,并赋予自己人性论以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这集中表现在他们提出了“性有体用”的自然人性论。

“人”是什么?在国粹派看来,人不过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人与万物一样,同由“原质”构成,所以,一旦死去,原质重新化合为他物,“而人性亡矣”[1]。至于人不仅有血气,而且有心知,这可由胚胎学来说明。人的心知、智虑非如古人所说“气”,而是男女精虫胚胎化育的结果。“人所以有知者,分于父母,精虫胚珠是也。二者又摄引各点以为我有,使成官骸,而七情益扩,故成此知识,由于两情相搏,以生神明也”[2];也可借生理学来解释:“天下事事物物,易与五官相触……耳、目、鼻、口、手、足,咸有神经可以与脑髓相连。若偶与事物相接,则事物之象即由神经达脑髓,与电信同。……惟身有所感,则心有所触,故心即恃身而有知。然既与事物相感,则人心遂生思辨之能……能比较斯能分析,积之既久,由此推彼,由彼推此,而大小、高下、精粗、美恶,遂由人心中而辨别矣”[3]。

人既为自然进化的产物,又何以解释关于人性善恶自古争论不休的问题呢?国粹派正是在阐发自己认定人性无善无恶的见解的过程中,提出了“性有体用”的自然人性论。

这在马叙伦阐释最为周详。他在《论性》长文中说:“是故性者,弥纶磅礴于天地之中,无物而不具者也。虽然所同具者性之体,而所不同具者性之用”。所谓“性之体”,就是指万物所同的物质构成,即“气化之自然”;所谓“性之用”,就是指无机物、植物、动物间有无血气心知的差异。不过,其“性有体用”说又分两个层次:就“气化自然”为万物“受生之质”而言,属宏观层次;就人具有“无所教而然”的特性而言,则属微观层次。所以他又说,人的“手、足、耳、目百体俱有性”,感情而动,手握、足履、耳听、目视,则为性之用。其性无善恶论,主要就后一层次发挥。马叙伦认为,古人所以纠缠于性善、性恶之争,要在不知性有体用之分。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谓“性相近”者,即指其性之体,所谓“习相远”者,即指其性之用。习有善恶,而性不与焉。他说:“然则生之谓性之体,生者气化之自然,无分于善恶。习之谓性之用,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是不明性有体用,不足与论性”。人性的本身无所谓善恶。人性有似目,目可以视,但视者何色,却非目所能决定的;人性又似土,土可以陶,但陶者何形,也不是土所能决定的。所以,人性有体必有其用,但用诸于善还是恶,又与体无关,“犹夫不能责目以视白而不视黑,责土为陶方,而不陶圆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