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晚清“国粹”说盛行一时,主张保存国粹者比比皆是,但却非持是论者皆得冠之为“国粹派”。国粹派是有自己明确的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学术界历来用以专指革命派内部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为代表力主保存国粹的一派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为了便于以下论述,有必要就国粹派的界定,稍加申论。
著者认为,所谓晚清国粹派,当具备三种要素:
1.有相对稳定的以保存国粹为共同旨趣的团体与刊物,因而得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国粹理论。
2.晚清国粹思潮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原因在于它是其时民主革命思潮的一部分;具体说,国粹派的国粹论直接助益于排满革命论,因而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这也就决定了国粹派当具有排满革命派的品格。
3.有在自己国粹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国学的实践,换言之,即是他们保存国粹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推动中国传统学术变革的意义。
据此衡量,以张之洞为首的清朝大吏虽然侈谈保存国粹,却不足称国粹派。1903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会衔的《学务纲要》强调:“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1]张之洞1907年改湖北经心书院为存古学堂,并有《保存国粹疏》流传海内,在其时附庸风雅、倡言保存国粹的清朝大吏中更是佼佼者;但其奏疏同样写道:“存古学堂重在保存国粹……无非以崇正黜邪为宗,以喜新忘本为戒。夫明伦必以忠孝为归,正学必以圣经贤传为本。”但学堂新进之士,喜新忘本,竟有罢读四书五经者,“正学既衰,人伦亦废。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则不啻有洪水猛兽之忧。此微臣区区保存国粹之苦心,或于世教不无裨益。”[2]由此可见,张之洞等清朝大吏谈国粹,无非是将尊孔读经、封建的纲常名教均冠以国粹,借此阻遏新学,排拒革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