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

二、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

字体:16+-

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什克洛夫斯基主要从自动化与奇特化的角度对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进行了区分。除此之外,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还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1.单义性与互义性

一般来说,日常语言的意义是单一的,它要求每一句都要准确传达一定的信息,强调词句的“字典意义”。如三千里、二十年、一声、一双,这些词语都必须是实指的,它的意义只属于它自身,不属于其他系统。但在文学话语中,由于它是围绕着一个文学事件而设置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二十年”可以不是二十年,“三千里”可以不是三千里,“一声”也可以不是一声,“一双”也可以不是一双,如张祜的《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在这里,三千里、二十年、一声、双,这些数量词的意义已不限定于自身,它们属于这首诗的艺术符号系统,因而“三千里”无非形容离家之远,“二十年”无非指入宫时间之长,“一声”在这里是“一唱起”的意思,“双泪”则是指“泪流不止”。究竟是多少里、多少年,是一声还是多声,是流了一双泪还是泪流不止,已不必坐实,因为它们已属于诗的整体意义的领域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才指出:“科学的趋势必须是使其用语稳定,把它们冻结在严格的外延之中;诗人的趋势恰好相反,是破坏性的,他用的词不断地在互相修饰,从而互相破坏彼此的词典意义。”[1]

另一方面,由于日常语言的指称是主要的,由词所组成的句子或句子群,其本身就是一个符号系统,指涉意义是被句子、句子群限定的,所以,它不必在谈话中再次确定它的意义。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情况就不同了。关于这一点,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在分析托尔斯泰《复活》中的人物对话时有过如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