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的时况
叙事作品是一个具有双重时间性的序列……:所讲述的事情的时况和叙述的时况(所指的时况和能指的时况)。这个二元性不仅可以造成时况上的扭曲——这在叙事作品中司空见惯,例如主人公三年的生活用小说中的两句话或者电影中几个“反复”剪接的镜头来概括——,而且,更根本的是,我们由此注意到,叙事作品的功能之一即是把一个时况兑现在另一个时况当中。
这个被如此着重强调的二元性——德国理论家用erz?hlte Zeit(故事时况)和Erz?hlzeit(叙事文时况)这对词组来表示——,不仅是电影叙述的一个特征,而且也是口头叙事作品的一个特征,从它美学构思的所有水平上讲都是如此,包括地地道道的“文学”水平,即史诗朗诵或戏剧叙述。也许,在其他叙述表达形式中,例如“照片小说”或连环画(或是手绘的,例如尤比诺的组画;或是刺绣的,例如马蒂尔德王后的“毯画”)等等,这种时况的二元性则不那么明显,因为,虽然这些表达形式构成图象的序列,要求人们连贯地或历时地去观看,但是它们也适合于甚至促使人们用一种整体的共时的眼光去观看,或者至少人们的眼光不再受图象顺序的支配。从这个角度讲,书面文学叙事作品的位置便更加难以确定。如同口头的和电影的叙事作品一样,书面叙事文只能在一个时况内,即,不言而喻,阅读的时况内被“消费”,被实现。即使人们可以打乱它各个成分的顺序,随心所欲,重复地或者有选择地去阅读,但是彻底的字面颠倒却不可能。一部影片可以倒着放映,一个图象接着一个图象,而一篇原文——只要它还成其为原文——则不可以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哪怕是一句一句地倒着读。书本是受制约的,甚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言指事的线性结构,在理论上容易否认,在现实中却不那么容易扫地出门。然而,这里谈不上把书面叙述(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与口头叙述等同起来。书面叙事文的时间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取决于条件和工具的,和一切事物一样,它产生在时间当中,存在于空间当中,并且它本身就是一个空间实体,“消费”它所需要的时间就等于走遍它或穿越它所需的时间,就像我们走一条路或穿越一片田野那样。叙述原文和其他性质的原文一样,只具有一个时间性,即,形象化地说,它从它自身的阅读那里借来的时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