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

二、批评的类型与模式

字体:16+-

并不是每个人都进行文学创作,但每个懂生活的人都可以批评、分析和评价文学。从理论上讲,即便没有机会或不准备发表,只要阅读文学作品,总会形成有自己个性的、独到的思路和见解。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人们往往有千言万语或各种想法,却不知从何说起,或最后只是人云亦云。因此,借助一些批评思路,理解文学可以更深入,表达见解可以更充分,从而凸显评论者的个性。现代以来,文学批评不仅形成各种各样的类型,更使批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1.文学批评的类型

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A.Thibaudet,1874—1936年)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自发的批评、大师的批评、职业的批评。自发的批评就是即时的批评,主要指报刊文学记者的批评;大师的批评,主要指公认的作家的批评,如雨果对莎士比亚的批评;职业的批评,主要指大学、研究院等学术机构中教授和学者们的批评。[1]现在看来,他对批评形态的界定现在还没有过时,这里根据当代文化的具体分工,分成如下三种批评形态:专业类批评、新闻类批评和文化类批评。专业类批评是对文学现象和作品的及时感悟和技术评点,多出于各类作家、职业批评家或文学管理机构的官员,他们的言说在文学圈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因为他们不仅能从专业技术角度评价文学作品,而且掌握着文学评价系统,如文学颁奖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制约下的颁奖有可能给文学作品带来巨大的市场或商业前景。新闻类批评是现代传媒社会中获得急剧扩展的批评形态,主要指各种大众传媒上经常出现的文学动态、作家访谈和公众评论等新闻、访谈、逸事与批评的杂糅形态。这种批评多出于媒体编辑、记者或职业撰稿人,往往投合和左右普通公众的好奇心,成为数量最广大读者的“文学阅读指南”。在现代社会,由于包括各类“论坛”“争鸣”和“书评”的“副刊”在各媒体版面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功能。通过观看、报道和言说文学,大众的日常生活得以点缀,压力得以舒解,情绪得到宣泄。因此这种媒体批评实际上对于公众的辐射力相当广泛,而且往往具有控制力。文化类批评是指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里的人文学者对于文学作品和现象的学术观察,主要体现为学术专著和批评论文。由于这种批评往往沉浸于文学史的梳理,有意无意地与最近的文学现象保持距离,或者只是偶尔点评一二近期作品,其批评术语、言说思路和评价指标又带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历史性,所以,常常被百姓大众讥以“象牙塔”“脱离群众”,被作家们批评为脱离“创作实际”“读不懂”。事实上,这类批评的读者对象往往是针对进入高等教育体制的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具有相当文化素养和趣味的其他各种读者,他们其实也是数量不小的“文化大众”。同时,面向文化大众的文化类批评在经过文化大众的理解和转译后,可能也可以间接地渗透到日常大众的阅读、新闻批评和专业批评之中,发挥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