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是指文学发展史上一定历史时期产生、流行的一种文学潮流,它的兴起和消亡,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西方的文学思潮经过了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的启蒙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20世纪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主义”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都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并以之作为划分文学史的重要概念。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与西方不尽相同。在中国文学史上,虽然不同时代出现过各种文学流派,也有类似于新古典主义那样打着复古的旗号进行文学革新的,但像欧洲近代那样连续形成几次大规模文学思潮的现象,总体来说还比较少见。
前文我们讲到雨果的问题在于他把文学的一切现象归结于基督教的影响,但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的确非常复杂。如果把萨洛特的文学思考放到西方哲学史的线索中,我们可以在整体形态上把思潮区分为两大时代:“信仰的时代”和“怀疑的时代”。雨果、席勒、萨洛特等人的文学理论都注意到不同的文学思潮的历史交迭,他们都试图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区别。但我们从雨果的序言中坚定的基督教背景出发,仍然可以参照萨洛特所谓的“怀疑的时代”,把“感伤的”浪漫主义时代归入一个在精神上具有统一性的时期——“信仰的时代”。当席勒注意到文学思潮由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巨大分野时,他所区别出来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发展到萨洛特所处的20世纪,已经成为一个统一而僵化的范式。萨洛特处在文学思潮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分野,敏锐地观察到整个时代的背景出现巨大的断层——由信仰时代进入“怀疑的时代”。这一区分在哲学家尼采所宣布的“上帝之死”那里,也得到一个哲学上的印证。此外,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西方文学思潮更迭,但文学之为文学的性质与意义本身并没有产生本质的变化,思潮的变化只是一个现象,透过它,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与心灵的永恒联系,探索文学与人类存在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