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三、语气词“尔”[28]

字体:16+-

关于语气词“尔”,学界有过一定的研究,不过主要关注的是“尔”怎么会演变为“呢”,以及“尔→呢”的具体途径,而对“尔”本身的研究,如产生、形成及语气义等就很不够。在语料的选取上,也侧重于《公羊传》以后即汉代以降的文献。综合当前的研究,我们认为还有三个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1.形成途径及过程、机制。语气词“尔”源于指代词“尔”的虚化,这点前人多有提及,从已发掘的语言事实来看,这一观点当可以确信。但是语法化的途径、规律和机制是什么呢?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语言研究中,发掘出一个语言现象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历史语法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对已有的语言演变事实进行解释。

2.学界讨论疑问语气词“呢”,往往追溯到《公羊传》中“何隐尔?”这类“尔”,却不太关注陈述句如“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非相》)中的“尔”。冯春田推测道:“《公羊传》一类疑问句的‘尔’字很可能就是由指示代词‘尔’而来的(由指示代词的表达转化为助词的表达)。”[29]而后,龙国富生发了冯春田的观点,他说:“它最先是指代词,用在句子的末尾,由于长期与疑问语气助词在一起,受到疑问语气的浸染,慢慢地由指示词虚化成表疑问的语气助词。”[30]那么陈述句中的“尔”和疑问句中的“尔”是一种什么关系?“尔”怎么会出现于特指疑问句中?

3.语气义。陈述句中的“尔”很多学者如杨伯峻[31]、孙锡信[32]、李佐丰[33]等认为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耳”;郭锡良却认为表提示语气(提示情态)[34];杨树达认为“尔”字可以表达限止、决定、疑问三种语气[35];江蓝生也认为陈述句的“尔”表决定语气[36]。那么孰是孰非?另外特指疑问句中的“尔”语气义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