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二、云、云尔[28]

字体:16+-

(一)语气词“云”的形成过程

典型的语气词“云”出现于汉代。如:

(1)公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

(2)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道远日益云。(《春秋繁露·曾子立事》)

(3)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有光云。(《史记·孝武本纪》)

上面三例“云”都为语气词,例(1)表“听说”,例(2)表“不置可否”,例(3)表“不确信”。

关于语气词“云”,前人一般称为“语已词”,只有南宋洪迈在《容斋续笔》中表述比较清楚:“予观《史》《汉》所纪事,凡致疑者,或曰‘若’,或曰‘云’,或曰‘焉’,或曰‘盖’。”而对“云”语法化过程及机制进行深入讨论的是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29],因而本节对“云”语法化的描述主要采用谷峰的观点,只是在框式结构“曰……云”的形成上,我们与他的观点有所不同。

言说义动词“云”始见于《尚书》,最常见的用法是直接带内容宾语,“云”后的引语则通常是转引或重复已有的话。如“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诗经·小雅·雨无正》)中的“云”为核心动词(head verb),这一语义句法框架不利于“云”的语法化。不过春秋战国之交“云”开始后置。如“介葛卢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这属于宾语的临时易位,内容宾语成为注意的焦点(figure),而“(NP+)云”退隐为背景(ground)。因此,前景凸显(figure salience)是“云”语法化的动因。如“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左传·僖公十五年》),此例为“内容宾语+云”,无法说成“云+内容宾语”,这样的句法框架更利于“云”向语气词虚化。战国以后,“云”前的内容宾语全由动词性结构充当,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有前移的倾向,“云”词义弱化。如“然而吾弗为云者,岂不为过谋哉”(《战国策·赵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