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三、“些”

字体:16+-

“些”只见于《楚辞·招魂》,表禁咒语气。《说文》没有收“些”字,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也未见解释,倒是后来的《经典释文》《玉篇》《广韵》《集韵》等都指出“些”是语辞(即语气词),对其来源则语焉不详。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三:“《楚辞·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即梵语萨诃也,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沈括的意见恐未必确实,因为梵文传入中国在《楚辞》之后。

现代学者对“些”也有过一些分析。汤炳正认为,“些”源于“此”的重文,因为古代重文一般是下面加“二”[17]。他利用苗族招魂的习俗以及苗族招魂时的咒语来解释“些”,说咒语常在句尾加“写写(按:记音字)”,音高而长,屈原所居地与苗人相杂,受他们影响,况且屈原爱取民间文艺体裁,《招魂》就是他吸收少数民族招巫的咒语的形式而成,“些”即“此此”的重文。刘付靖认为,《招魂》中的“些”可能就是《周礼》中所记的“柴”,即一种祭祀仪式而不是语气词[18],不过蒋瑞否定了刘付靖的说法,认为《周礼》中的柴祀是西周“天”的观念产生以后的产物,与《招魂》的“些”并不同义,“些”就是一个语气词[19]。

“些”语气词的用法可以确认,至于来源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