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语气词主要见于《诗经》。
“斯”古音心支切,“思”为心之切;它们作语气词都是记音字,也都可以作衬音字(语气词兼作衬音字是上古一个普遍的现象)。[20]作语气词时,都表示咏叹,不过在《诗经》中两者大致有一个分工:“斯”多接于名词(代词)后,而“思”则多接于动词后。如:
(27)哀我人斯,亦孔之将。(《豳风·破斧》)
(28)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小雅·湛露》)
(29)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周南·汉广》)
(3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只”也不知来源,在先秦最早的用法就是语气词,表感叹。《说文》:“只,语已词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诗经》《楚辞》《左传》等有少量用例。如:
(31)仲氏任只,其心塞渊。(《邶风·燕燕》)
(32)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
(33)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王风·君子阳阳》)
(34)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屈原《大招》)
(35)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最近何琳仪、房振三[21]发现,楚简文字中“也”与“只”形体关系极为密切,用作语气词的“也”有时也写作“只”形,因此认为“只”字只不过是“也”字的一个异体字。此说甚为可信。据此,“只且”也即“也且”,《诗经·郑风·褰裳》中即有“狂童之狂也且”这样的用例。[22]
“则”《说文》:“则,等画物也。”段玉裁注:“则,假借之为语词。”如:
(36)彼求我则,如不我得。(《小雅·正月》)
(37)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大雅·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