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汉魏晋南北朝语气词概况
一、社会、语言概况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乱极其频繁的年代,朝代更迭、战乱以及南北分裂、民族矛盾、人口迁徙等这些都对当时的语言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尤以人口迁徙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语言的影响最大。这一时期人口迁徙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北人南下,史书上也多有记载[1]。战乱和分歧,使南北形成南方通语和北方通语的差异[2],但是大规模迁徙的人口又给南北方言的接触、融合提供了一个契机。此外,中原与西北各少数民族的交流日益增多,这也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融合,如明代陈第在《读诗拙言》中所云:“自五胡乱华,驱中原之人入于江左,而河淮南北间杂夷言,声音之变或自此始。”[3]
汉语的言文之别,可以上溯到先秦,但是直至汉代,一直都没有在文献中得到反映[4],究其原因,可能如阮元在《文言说》中所云:“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是以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但是汉译佛经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这一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的佛典被翻译成汉语[5]。汉译佛经是一种混合汉语,即汉语的一种特殊变体,如朱庆之所说:“翻译毕竟不同于一般写作,言语片段可以长短不拘,文体也可以根据作者的功底和喜好随意选择,它受原典在语言风格和容量以及意义上的严格制约,往往迫使译者进行大量的言语创新以满足翻译的临时需要,这就促使了具体特殊语言风格和词汇系统的‘混合汉语’的产生。”[6]俞理明也认为汉译佛经:“既不同于口语又区别于传统文言的新型书面语,是以汉魏以来的民族共同语为基础,反映的主要是南北朝以前口语的古白话。”[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