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三、语气词系统及语义对“不”语法化的限制

字体:16+-

抛开关于“不”虚化程度的讨论,“不”从副词向语气词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度却是肯定的,这也造成了它最后在疑问语气词系统中被淘汰。南北朝时期,“无”开始进入“VP-neg”格式,唐代以来“VP无”普遍可见。关于“无”替换“不”,吴福祥认为是为了解决“不”的形义矛盾,因为在汉魏六朝的“VP不”已经分化出甲类(反复问句)和乙类(是非问句);在乙类里“不”已经虚化为语气词,语义、功能都变化了,字形却依旧,“无”进入乙类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至于“无”进入甲类“VP-neg”式,吴福祥说:“‘VP-neg’式反复问句是动词的肯定形式和称代性否定词并列在一起,让答者选择其中一项来回答。作为回答者,若要选择其中的否定形式,应该重复问语中的否定词。但是例(45)[按:例(45)是原文中的例句编号,此处当为下例(17)]中‘VP’后面是‘不’,回答却用‘无’,这里问语与答语之间出现了用词的矛盾。此外,六朝时像例(45)述语为‘有’句末用‘不’的‘VP-neg’式多见,其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词汇上也呈现出不一致性。这两种因素可能是诱发‘无’进入甲类‘VP-neg’(反复问句)式的原因。”[32]如:

(17)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世说新语·文学》)

(18)帝问曰:“是卿何物?有后不?”权潸然对曰:“亡伯令问夙彰,而无有继嗣。”(《世说新语·言语》)

吴福祥的观点很有见地,不过我们仍有一点疑惑。在同一页里,吴福祥说到了“无”分别可以进入“VP-neg”式的甲乙两类。进入甲类是因为问语和答语的矛盾以及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的不一致造成的;进入乙类是为了解决“不”的形义矛盾。问题在于:如果乙类“VP-neg”式(是非问句)中的“不”已经是疑问语气词,那么虽然语气词“不”和否定词“不”存在形义矛盾,但是作为否定词的“无”却怎么可能进入乙类“VP-neg”式去替换语气词“不”呢?倒过来,否定词“无”替换“不”,不正说明“不”也还是否定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