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第一章 绪论

字体:16+-

第一节 有关语气和语气词的理论问题

一、语气的界定和范围

国内对语气词的关注,自汉代就开始了,但是对于何者为语气、语气词的范围是什么等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袁仁林使用了“口气”一词,与现在理解的“语气”相近:“五方俗语,莫不随其语而声情以具,俗所谓口气也……盖虽在寄棘戎虏之乡,鸟言舌之俗,亦少口气不得。”[1]不过这终究算不得一个现代语言学的术语,袁仁林也没有进行严格地定义。一直到《马氏文通》,才第一次确定了语气作为一个语法范畴的地位,从而开创了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气和语气词研究的先河:“字以达意。意之实处,自有动、静诸字写之。其虚处,若语气之轻重,口吻之疑似,动、静之字无是也,则惟有助字传之。助字所传语气有二:曰信、曰疑。”[2]虽然马氏对语气也没有进行科学、严格地定义,但是他所说的语气,已经明显与现代语言学所指的语气同一了。

自《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学界对语气和语气词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深化,不过,“语气”一词国内现在还没有统一的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先来看看几家有代表性的说法。吕叔湘认为语气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语气包括“语意”和“语势”[3];狭义的语气指“概念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的目的不同所生的分别”。王力认为:“凡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示方式,叫做语气。”[4]胡明扬认为语气表示说话的人:“(1)由周围的事物或对方的说话内容引起的某种感情(表情语气);(2) 对自己说话内容的态度 (表态语气); (3) 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 (表意语气)。” [5]贺阳认为:“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命题的主观意识。”[6]齐沪扬采用了贺阳对语气的定义,并认为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语气是存在于句中平面的;第二,语气的表达与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语气的表达必须有形式标志。”[7]这几家对语气的定义表述不一,不过他们都有相同的一面,即认为语气包括了说话的感情和态度;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学界对语气比较普遍的认识和看法,而尤以贺阳的表述最为具体[8]。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对语气的认识已经很透彻了呢?这恐怕未必,上述几家对语气的定义表述不一,本身就说明了分歧的存在,并且他们在具体划分语气的类别时也有很大不同。正因如此,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普遍认可的语气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