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一、“时”语法化的历程及机制

字体:16+-

江蓝生主要利用王梵志诗以及寒山诗、拾得诗等其他一些唐代语料,对“时”的语法化历程、机制进行了细致描绘,并指出假设语气词“时”的出现不晚于初盛唐[1]。后来龙国富指出姚秦译经中已经存在假设语气词“时”,并且在东汉译经中,“时”就可以开始表假设[2]。关于“时”语法化的具体时间,后面还略有讨论,此处先将江先生概括的“时”语法化的途径、机制转述如下:

作为时间名词,“时”可以指过去、现在、将来任何一个时段或时点,而只有假设的行为、事件显然是尚未发生的,所以表示假设的助词“时”应是首先从表示将然、未然的时间名词虚化而来。① VP时≈VP。在“VP时”表示未然的短语或小句中,“时”表时间的意义弱化,“VP+时”主要强调的是VP本身,但“时”仍保存有时间意义;如“钱财只恨无,有时实不惜”(王067[3]),不过也可以理解成“如果有的话就不吝惜”。②(若)VP时=VP。这时的“VP+时”已经失去表时间的意义,就相当于VP。“时”成为谓词性话题的标记,有提顿语气、引出下文的作用。如“若使交他教化时,化尽门徒诸弟子”(《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又如“男女有亦好,无时亦最精”(王288)。这些“VP+时”都不是指时间,而是指行为、动作、性质、状态或事件本身,大致可以视为假设语气词。③“VP时”用在非假设句中,如并列对举句、推论句与让步转折句,这些句子在语义或句式上跟假设句有共同性。④ NP时=NP。元明时,“时”出现了在名词主语后面表示语气停顿的,如“新罗参时,又好,愁什么卖”(《老乞大谚解》2b7)。

江蓝生还指出,随着语法化程度的加深,“时”的语法功能也随之扩大,即“时间名词→时间名词到假设语气词两可→假设语气词→一般停顿语气词→名词话题标记”。假设语气词、一般停顿语气词、名词话题标记是“时”语法化程度不同的三个层次;假设助词跟话题标记的语义联系最为紧密,一般停顿语气词次之,名词主语后的“时”语法化程度最高,是典型的话题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