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二、语气词“来”

字体:16+-

中古时期的“来”可以表事态和祈使语气。如:

(1)汝从大海安隐而还,为何所得耶?即答言:“得此如意宝珠来。”(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四分律》卷四十六)

(2)如我先见多种殿来,百千殿来,初未曾见如此山峰毗琉璃宝如是光明。(元魏·瞿昙般若流支《正法念处经》卷四十)

(3)时此二人即佐推车,至于平地,语将车人言:“与我物来。”(萧齐·求那毗地《百喻经》卷三)

例(1)、例(2)表事态,例(3)表祈使语气。

表事态的“来”主要肯定、确认在过去的时间里事态出现了变化,指明某一事件、过程是曾经发生或过去完成了的[3],现在学界一般称为事态助词而非语气词。不过有些“来”的“曾经”义很弱,和一般狭义的语气词也没有什么分别。如:

(4)汝止有一手,那得遍笛,我为汝吹来。(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5)(太祖)乃手书与行曰:“观文约所为,使人笑来。”(《三国志·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一)上古汉语中是否存在一个语气词“来”

一些学者认为语气词“来”出现于先秦。如何乐士等认为如下两句的“来”表祈使、劝勉语气[4]:

(6)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庄子·人间世》)

(7)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孙锡信也认为先秦汉语中的“来”就有虚化的痕迹,用在感叹句后面加深感叹语气,也可表祈使语气[5]。如:

(8)子桑户死……(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庄子·大宗师》)——感叹语气

(9)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庄子·人间世》)——祈使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