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三、语气词语气义的确定原则

字体:16+-

语气的类别和句子的类别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气词的种类以及所表语气的种类要大大超出句子的种类,同一个语气词也并非只能出现于一种句式。传统作法将句子根据语气、功能分为四类,然后将语气词的语气功能也根据句子分成四类,这其实是循环论证,同时也忽视了语气词的语用功能。

本书对语气词语气义的确定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通过对语气词来源的考察,借助它产生、形成的最早语境来确定语气义。因为语气词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动因,而这些动因肯定又会影响到它的语气义。比如“焉”,可以使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中。如:

(1)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国语·晋语四》)

(2)人之知力,不能为焉!(《墨子·非儒下》)

(3)古之君子,孰能脱焉?(《庄子·田子方》)

以往很多学者据此认为“焉”字就可以表示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语气。但如果对它的来源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它是从指代词演变而来,内因就是指代词“焉”具有提示功能,随着指代义的弱化,慢慢就演变为语气词。语气词“焉”的基本功能也是表提示。

2.考虑语气词发展的历时因素。一些语气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语气义慢慢就会有所变化、发展,原有的语气义可能消失,新的语气义可能产生,或者原有的语气义继续存在,同时衍生出新的语气义。比如“者”本来表停顿语气,即现代语言学界所说的话题标记,没有假设语气,但是由于经常使用于假设句中,加上话题标记与假设语气(标记)往往具有同一性,因而慢慢就带有了假设语气,即假设语气义是后来才出现的。“者”的假设语气衍生过程也是词义沾染的过程,不过不是沾染其他词的词义,而是沾染的句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