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二、从他类词演变为语气词

字体:16+-

先秦至唐五代的单音节语气词大都是从他类词语法化而来,其来源又可以分为六小类。

(一)指代词→语气词:者、焉、尔

这三个语气词都形成于先秦。语气词“者”源于自指代词“者”。如:

(1)此二君者,异于子干。(《左传·昭公十三年》)——自指代词

(2)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韩非子·有度》)——提顿语气词,兼有话题标记功能

自指代词“者”常处于话题性成分“VP者”或“NP者”中,整个句法框架为“话题——说明(评述)”。“者”位于小句末,随着指代性减弱,加上在韵律上能使句子语气舒缓,从而演变为表停顿的语气词,同时兼有话题标记的功能;魏晋时还衍生出假设语气。

语气词“尔”源于表复指的代词“尔”。如:

(3)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荀子·非相》)——指代词

(4)得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尉缭子·制谈》)——提示义语气词

“尔”表提示语气,有些学者认为“尔”相当于“耳”表限制语气,其实限制语气大多是句子的句式义或句中语气副词的语气义,而非“尔”的语气义。

语气词“焉”源于表处所的代词“焉”。如:

(5)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指代词

(6)(季隗)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示、确认义语气词

指代词“焉”指代的处所等往往在前文已经出现,比如例(5)“虢叔死焉”就是“虢叔死在那里(制)”,加之“VP焉”结构本身带有一定的提示意味,因而语义逐渐虚化,同时主观提示功能得以凸显而成为表提示、确认的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