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与语音总是相对应,这属于无标记的对称现象,而语法化经常伴随着语音弱化。形态丰富的语言如英语、德语等附着词、屈折词缀的产生就正是语音弱化造成的,汉语中语法化引起的语音弱化也不乏其例。江蓝生利用一些方言资料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说明,她说:“一个成分在结构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时,它就会不断虚化,发展到极端就会变成一个零形式,从结构中消失。”[17]她同时指出语法化造成的语音弱化表现常是声调弱化、元音央化和声母脱落等。
遗憾的是汉语传统记音手段存在不足,语气词即使语音弱化,外在表现还是一个个汉字,因而对语气词的语音弱化进行分析存在一定困难。比如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一般读轻声,古代、近代汉语中是否如此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一些语气词因语音弱化造成与原有语气词分离,产生了新的语气词。
(一)合音
合音是一种典型的语音变化(弱化),复合语气词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声母或韵母的弱化、脱落,两个音节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而融合。最早的合音语气词是先秦的“耳”,为“而已”的合音,表限制语气。如:
(4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49)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
(50)天子、诸侯所亲者,唯长子、母弟耳。(《谷梁传·襄公三十年》)
自先秦以来,“耳”与“而已”就在同时使用,甚至是同一文献中。如:
(51)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5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但是,后来“而已”的语气义并无变化,直到现代汉语中都是如此;而“耳”却逐渐衍生出强调语气。如: